聚焦国学与教育 探寻国学创新应用之道(第44期国学班四师会讲侧记)发表时间:2021-09-26 16:25 文/ 黄燕菱 摄影/ 叶新球 周煜倩 9月10日晚,朱汉民院长、张国骥教授、颜卫彬董事长和颜爱民教授以《国学与教育》为主题展开会讲,开启了学员们两天三晚的国学课程之旅。四位大师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论述,为学员厘清了国学和教育的内在关联,对学员将国学经典更好地运用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下内容根据会讲内容整理而成。 一、什么是国学?国学的概念是什么? 朱汉民院长从国学的渊源做了精辟的阐述。“什么是国学?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国学”一词,原指中国古代由朝廷设立并直接管理的高等教育机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西学潮涌而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全面移入中国,这就有了中国的“国学”。“国学”不仅仅是一个与知识相关的学科概念,更是一个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概念。 二、国学与现代教育有什么关系? 朱汉民院长说,国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人格的教育,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为什么欣赏颜回?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孔颜之乐”,说明颜回、孔子不为外在的事物左右,精神上实现了高度自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有恒常的价值,比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不仅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亲人、“泛爱众”,“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现代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我们可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教育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通过教育一代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责任有担当的自信豪迈的一代新人。 张国骥教授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育结合起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世界的优秀文明、先进文明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可以挖掘很多适合现代教育的经验和智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中国教育问题出在哪里? 作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国骥教授认为过去中国在教育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指出我们今天的教育出现的问题:“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好似热锅上的蚂蚁,从中央到地方,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只注重技术、技能的发展,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不注重人格的培养,不注重成人的教育。 四:如何在企业中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文化落地? 颜卫彬董事长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人生阅历,从企业家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做多大,离不开企业家的胸怀和格局。一个企业要有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正确的企业文化。他一直在企业内部推行“优”文化:产品质量优,服务优,这是企业对外的诚信;对员工优,必须让员工有自豪感,感受到人文关怀、企业氛围,给员工成长的机会和帮助;出发点是优的,对社会而言,澳优必须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能产生价值和贡献,促进社会发展的企业。 对于这一问题,颜爱民教授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化不完全是用来做研究的。他曾经专门查阅《商业伦理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应用心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等行业顶尖刊物,研究发现:有东方文化背景、有仁义思想的组织,内部协调程度会降低很多,组织内部运行效率会提高很多,员工有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他们会主动做很多不是考核范围之内的工作,主动消减组织中管理的空隙,提高组织的效率。有信仰的组织中管越轨行为比较少,有信仰的组织中管理者会有更多的公益行为、慈善行为。 国学与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在近2个小时的会讲中,四位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将国学智慧应用于现代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