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讲解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揭开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发表时间:2019-08-02 16:58 曾国藩的家风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唐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 一曰孝友。什么是孝友?孝,指的是对长辈的态度:恭谨顺从。友,是对平辈的态度:善意仁爱。一家人如果以孝友态度相处,则可永葆兴旺发达。 二曰勤俭。这是唐老师重点讲授的内容。唐老师说,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和俭,这也是曾国藩无比看中的东西。 为什么要勤奋?唐老师根据曾国藩给的启发和自身经历,归纳为五点。其一,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如果我们的才力不及别人就比别人赶先一步,事做不好多做几次;其二,勤奋能延伸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其三,勤奋能激发生命的潜能,让生命更精彩。生命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它究竟暗藏多少能量,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生命都无法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激发生命的潜能靠什么?靠勤奋。其四,勤奋能使人身体强健,懒惰则百病丛生;其五,人生成功的三要素,勤奋,才干,机遇,勤奋是基础。要取得大成就,机遇和才干很重要,但是离开勤奋将无从谈起。 为什么要俭朴?唐老师说俭朴在中国文化里有着很深的内涵,远不是物质短缺和物质丰富这么简单。首先,奢华对生命毫无意义,一个优质生命不在乎外表怎样,而在于内在是否充实、坚强、富足。古人说,巢林不过一枝,饮河止于满腹,早已洞悉这个道理。另外俭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珍惜之心,唐老师说,现在物质的极大丰富,衍生出了很多富贵病,就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东西不是拥有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颗惜福之心。以古代皇帝为例,中国四百多位帝王,平均寿命30岁左右,只有5个人活过80岁,除开政治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太挥霍生命,太不懂得珍惜。 三曰读书。唐老师说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谋生的手段,无论是过往的历史,还是身外的世界,最为便捷的获得,便是读书,舍读书之外,找不到更好的方式。 为什么要读书?唐老师归纳为四点。一是读书可以获取知识。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是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 二是读书可以提升境界。唐老师说,好比登山,山顶可以看到山下很多看不到的风景,就是因为所处“境界”不同。人和人最主要的差别也是因为境界不同,而提升境界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 三是读书可以增进智慧。人类最主要的传承是智慧的传承,而书籍是智慧传承最主要的方式。唐老师说,曾国藩的智慧就保存在他的文字里,通过对曾国藩文字的研究,使他获得了很多智慧。 四是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喝水可以滋润身体,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宋代大儒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这首诗的诗名叫《观书有感》,他的心灵明亮、透彻,是读书给他带来的。 四曰睦邻。一个人对待邻居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待外部的态度,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情谊,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关于曾国藩的教子智慧,唐老师重点讲了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和不留财产给儿子。 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唐老师说,曾国藩的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包含三层方面的内容,第一层是读书,第二层是明理,要明个体生命之理,要修身自律。我们来到世界上,要有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样生命才更加健全,而修身是根本;要明群体社会之理,要和谐有序。在人格方面大家是平等的,但是要有等差,上下尊卑,在家里要对长辈恭敬顺从,在社会要服从国家的管理;要明天地宇宙之理,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宇宙之间最大的道理,我们要融合在这天地之间,不做与天地大道相违背的事情。 第三层是做君子。唐老师说,传统文化造就的并不是圣贤,而是君子,君子可以有缺点,但是改了就好。什么是君子?曾国藩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靠自己不啃老,好日子也可以过,苦日子也可以过,这就是君子。另外,君子要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婪,很多罪恶是因为嫉妒和贪婪而起,在与外部世界接洽中,嫉妒和贪婪往往会让人做出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情来。 唐老师说,君子人人可做。君子是具有良好品性的人,与财富与地位,权力无关。 不留财产给儿子。唐老师分享曾国藩说的一句话。“儿子若有用,没有祖上的财产也会自己找饭吃;若无用,家产再多也会败光。 在曾国藩看来,人上进的第一推动力,多来源对生存环境改变的追求,在这追求的过程中赢来环境的改变,也同样迎来事业和成就。如果生存环境很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进的推动力便不够强大,正因为如此,从来纨绔少伟男。 因为时间关系,关于曾国藩家庭教育的特点 ,唐老师只分享了曾国藩的盛时当作衰时想。 曾国藩一句话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他的书舍叫“求阙斋”,唐老师说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花好月圆,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花一全开马上就会凋谢,月一全圆马上就会缺损,这种将开未开,将圆未圆才是最好的。不足是人生的常态。
文章分类:
4专家观点
|